梧桐山二记
今天再次征服梧桐山. 没有预料中顺利. 一些之前极力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路线
去程: 坐地铁到梧桐山东麓的深外高中站, C出口, 沿秀桐道登山.
回程: 从山顶沿泰山涧, 转凤鸣径, 下到好汉坡服务区, 往下, 在蝴蝶谷进 "十里杜鹃", 路过 "豆腐头" 和电视台, 最后沿凌云道下山, 抵达梧桐山南的D出口.
耗时
从出地铁站到进地铁站, 总共花了约 6h30m. 其中登顶花了 2h45m. 这个时间是从地铁站开始算的. 如果从登山入口开始算则花了 2h30m (含途中和长者交流人生经验). 下山则花了 3h45m.
这次上山和下山的时间比预料中长. 看来梧桐山没有 6 个小时是征服不了的.
好大的雾
从下地铁开始, 往山上望去, 见到浓厚的雾气完全隐去了山头. 在平地完全感受不到山上的雾气有多大 -- 到了海拔约 300 米处, 就能肉眼见到乳白色的雾环绕着你, 在你的前后左右轻轻掠过. 脚下的步梯还是清晰的, 而再往上则是步梯直插进雾里. 人在这种环境登山, 不免有种步入仙境的感觉, 能见到远程的人在 "仙境" 进进出出. 当然对当时疲惫的我而言, 这种 "仙境" 感觉也只持续了几秒中.
风大点会怎样? 登顶. 雾变得更浓了, 风更大了. 但再大的风也无法将这浓雾减淡哪怕一点. 雾击打在眼镜上, 瞬间凝聚成水往下滴. 而头发早已完全湿透, 冰凉冰凉的. 而我的手套, 不知怎么居然能拧出水来.
因为这雾, 我完全感觉不到这山有多高, 还有多远才到山脚. 白茫茫的一片, 世界似乎都安静了.
登山杖
这是我第一次使用登山杖辅助登山. (印像中) 从秀桐道 1600 米处开始使用. 登山杖没能明显减少体力消耗, 更多地让登山的步伐变得更稳. 另外由于有了登山杖, 上山时就不再需要扶着步道的栏杆了 (下山还是需要的). 下山时登山杖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下山时走在湿滑的非阶梯路面时, 登山杖能起到防滑的作用. 但如果是台阶就用不了了. (也可能是我的操作方式不对)
60 后老伯
路上遇到一位主动和我搭讪的 60 后老伯. 他满头白发, 身材却相对健硕. 上身白色背心, 下身长牛仔裤. 背着粉红的小包, 包里装着水和零食, 手中拿着能当手杖的长柄伞. 他说是客家人, 和我用粤语交流. 可是他明明讲的是粤语, 我基本听不懂他在说啥. 他说他退休之后他经常出走, 提到香港的山, 那里空气要更清晰, 也更好玩. 他体能很好, 登山时一度还超过了我, 丢脸. 不知他是怎么下山的?
巨物恐惧?
今天雾气很大. 无意间到了深圳电视塔的门前, 没见塔. 奇怪... 上次不是看到有个下小上大的柱状塔在这里吗? 透过浓雾, 我隐约看到了一座 "塔" -- 是普通的铁塔. 奇怪, 电视塔那么小的吗? 难道我记错了? 没留我多少思考的时间, 我便在浓浓的雾气里 "更隐约" 地瞥见一个巨大的身影 -- 这才是电视塔的本体! 小小的我站在一个巨大的不可名状的身影前, 顿时一股小小的恐怖感涌上心头. 哪怕我明明确确地知道这就是电视塔. 此地不可久留, 走罢.
日落之后
这次我没能吸取上次的教训, 尽管已经尽力在赶路了, 但依然没能赶在天黑前下山 -- 今天阴雨, 雾气大, 天仿佛黑得更早. 雾气穿过树梢, 化成雨点, 打在身上. 好冷. (如果周围没树, 则只有雾, 没有雨点) 走到凌云道时, 天已基本黑了, 山里没有路灯. 拾级而下. "雨" 似乎并不大, 却能真切感到寒意. 在这种环境走两三公里阶梯下山, 想想都可怕. 更可怕的是, 有一段阶梯特别陡峭, 阶梯宽度很小, 仅能容半只脚. 当时天还没全黑, 能见度还是有一点的. 我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 -- 一旦天全黑了, 我怎么在风雨天走下这段山路?
另外, 一路上, 严格来说是走了约三分之一路程后, 我大小腿开始抽筋了. 试过很多方法, 没能完全缓解. 因此后半段基本是忍着疼痛摸黑下山的.
好在一路有少数人同行, 也有个别开着灯照路的. 让我担心感消去大半.
经验总结
最重要: 提前规则时间安排, 务必日落前下山. 精神状态一定要最佳.
必备: 登山杖, 移动电源, 水, (高热量)零食, 纸巾, 手套, 音乐
非必要: 一切饮料.
可尝试: 背包, 运动手环
评论已关闭